私立淡江中學校史館版權所有,未經校內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、擷取或作為其他用途。
想要從哪裡開始呢?
百年淡江的精神
校徽
淡江中學校徽簡潔易明,最能表現創校精神與特色。其圖案設計,以今日視之仍極具現代美感。



校徽是創校校長偕叡廉先生於 1914 年 4 月1日親自設計定案。以十字架上擺置聖經為造型,說明學校的教育精神。正如綜合教學大樓外牆上浮雕之聖經經文「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,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。」(箴言九章十節)所示。該大樓建造奠基時也埋有聖經以明志。



除了校旗、校服之外,淡江中學最大特色是校園內到處有校徽圖案以各種形式展現。
校訓
淡江中學以「愛與服務」為校訓,並傳承臺灣基督長老教會「焚而不毀」的傳統精神。
1914 年建校後,以希伯來書十二章1 節「存心忍耐,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」為「標語」(精神指標),標示教會學校的基督信仰。1925 年學校八角塔落成時,以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 節保羅名言「如今所存的有信、有望、有愛,其中最大的是愛」,在入口正門上方刻有「信望愛」三字,八角塔也得名為「信望愛塔」。
自此,「信愛望」反較原有「標語」更為人熟知。而淡水女學校則以「愛與奉仕」為校訓,禮堂兼女生體育館大廳正上方也塑有「愛與奉仕」之校訓。女校戰後更名為純德女中,亦以「愛與服務」為校訓。1956 年男、女兩校合併後,仍沿用之迄今。






校歌
淡江中學校歌,歌詞旋律雋永柔美,已為淡江學子傳唱百年之久,被譽為臺灣最動人之校歌。
校歌歌詞為首任校長偕叡廉夫人偕仁利女士所作,歌名「Our Word Shall Be Our Bond」,曲調則采自美國Amherst 大學之校歌。早年僅有英文歌詞,學生以英文唱之,成為淡江一大特色。
日人接管淡中時,曾以「健兒之歌」取代之。戰後,淡江校歌再度傳唱於校園, 1955 年首次譯為中文;1956 年男、女兩校合併後,由劉芳老師重新譯文,成今之校歌歌詞內容。每當學校集會,或校友聚會時,校歌是最能表現淡江精神與對學校的情感。尤其最後一段歌詞「啊!淡江,美哉!淡江,山環水繞,海碧峰青。啊!淡江,美哉!淡江,我將一心榮耀主名。」令淡江人聞之動容。




大事年表
清國時代
3 月 21 日,馬偕(George Leslie MacKay)出生加拿大安大略省(Ontario)牛津郡(Oxford)的佐拉村(Zorra)
馬偕於多倫多師範學校畢業,擔任Maplewood 和Maitland 小學教師。七年後入多倫多大學諾士(Knox)神學院及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深造,並自願為海外宣教師。
6 月,加拿大長老會總會於魁北克召開,議准馬偕自願為海外宣教師一案,並決定中國為其服務地區。
9 月 19 日,總會委託多倫多中會,假古德街教會(Gould street Church)封立馬偕為牧師。
10 月 19 日,馬偕辭別家人從伍德斯多(Woodstock)搭乘火車,啟程前往中國傳教。
11 月 1 日,搭乘美利堅(America)號輪船由舊金山出海,前往中國。
12 月 29 日搭「金陵號」雙桅帆船抵臺灣,在打狗(高雄)登陸。
3 月9 日,馬偕牧師搭英國客輪「海龍號」下午三時於淡水上陸,決定淡水為其在台宣教基地。
4 月10 日,租屋於淡水陋巷中,向鄉間牧童、在地人習台語,開始其傳教、醫療之艱辛工作。同月25 日獲首位學生嚴清華,之後八年內共得二十餘位學生,為本校開拓時期(Ltinerant College),校史稱「逍遙學園」(Peripatetic School)。
2 月 9 日,北臺灣首批五位信徒受洗,始建淡水教會。
5 月 27 日,馬偕牧師與五股坑婦女張聰明結婚,成為臺灣女婿。馬偕牧師與張氏日後育有二女一男。
9 月14 日,「滬尾偕醫館」落成。
馬偕牧師偕妻小第一次回國述職,西經南洋、印度、中東、歐洲後返回加拿大,同年獲加拿大女皇大學(Queen's University)贈予榮譽神學博士。
10 月,馬偕博士故里牛津郡鄉親,於郡城伍德斯多克的衛理公會教堂為其舉行歡送會,並交予捐款 6215 加幣,助其返台後建校。
10 月,馬偕博士故里牛津郡鄉親,於郡城伍德斯多克的衛理公會教堂為其舉行歡送會,並交予捐款 6215 加幣,助其返台後建校。
1 月 22 日,獨子偕叡廉(George William Mackay )生於淡水。
7 月 26 日,「理學堂大書院」落成,為感念牛津郡鄉親美意,取英文校名 Oxford College(牛津學堂)。同年 9 月 14 日開學,共有十八位新生入學,為臺灣新教育之發祥地。
3 月 3 日,淡水女學堂開學,為全臺女子首學,是為本校女子部之始。
8 月 5 日,清法戰爭爆發。北部教會受到極大破壞,教堂受損嚴重。
7 月 3 日,馬偕博士所編《中西字典》在上海印行。
9 月 6 日,馬偕博士全家搭乘「印度皇后」號輪船第二次返國述職,返國後馬偕博士任加拿大長老教會第廿屆總會議長。並編寫《From Far Formosa》一書(1895 年出版)。
日治時代
日軍攻台,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。馬偕博士全家於十一月底抵台。
乃木總督至淡水拜訪馬偕博士,參觀其校內博物室,事後並遣人來此拍攝存檔。
5 月 31 日,馬偕博士病危,臨終前甚至半夜擊鐘召喚學生至學堂上課。因喉癌無法出聲,則利用黑板書寫其意,學生不忍而扶他回床。
6 月2 日,下午四時馬偕博士病逝淡水,三日後(5 日)葬於馬偕家族墓園。
5 月 9 日,臺灣北部長老教會向加拿大母會提出建議書,事關新時代的女子教育和中學校的
設立。
淡水女學校在前女學堂校舍復學,金仁理姑娘(Miss Janne Kinney)為首任校長。為本校女子中學教育之始。
淡水婦學堂校舍開學啟用。收已婚失學婦女,為臺灣婦女教育和弱勢婦女關護之先聲。高哈拿姑娘(Miss Hannah Connell)為首任校長。
12 月 4 日,馬偕博士獨子偕叡廉學成後,被加拿大長老教會任為宣教師,與其新婚夫人小學教師蘿絲仁利(Jean Ross)返台,在台籌備正式之中學校。
3 月 9 日,獲日本政府正式立校之許可,此日也是 42 年前馬偕牧師登陸淡水設校紀念日,日後定為本校校慶日。4 月 1 日淡水中學校於牛津學堂正式開學,偕叡廉為首任校長。
淡水女學校新校舍落成,於 6 月 1 日開學啟用,更名為「淡水高等女學校」。該校舍一直為本校女生部做為教室與宿舍使用直至1999 年。
2 月,因應日本政府新法令本校男、女兩部,各改名為「私立淡水中學」與「私立淡水女學院」。
5 月,淡水中學體育館竣成啟用。陳清忠所組全臺第一支橄欖球隊⎜淡水中學橄欖球隊成
立。
淡水中學新校舍八角塔竣成,6 月 1 日學生遷往新址上課迄今。
11 月,經日本政府皇民教育政策數年之逼迫,男、女兩校被迫移交日本所組財團法人經營。
在日本校長有坂一世銳意經營下,獲日本政府正式立案許可,本校男、女兩校各改名「私立淡水中學校」與「私立淡水高等女學校」。
秋天,日本校方依讓渡時雙方所約,建「馬偕博士記念圖書館」,並立馬偕博士銅像。
臺灣北部長老教會再設立「台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」於淡水宣教師宿舍內。次年五月移往台北雙連宮前町,爾後改名「台北宮前女學校」。
日本投降,淡水中學校、淡水高等女學校,與台北宮前女學校三校回歸臺灣北部長老教會。
民國時代
4 月 16 日,男、女兩校合併,依新法令改名「私立淡江中學」分男子部、女子部。九月,改名為「私立中山女子中學」的前「宮前女學校」也併入淡江中學女子部。
7 月,男、女兩部分開經營,女子部改名「私立純德女子中學」。
7 月,純德女子中學音樂專科擴大為藝術補習班,內分音樂、美術、家政與幼保四科,為臺灣最早之專門中學。同年附設純德幼稚園。
10 月 6 日,男、女兩校正式合併為「私立淡江中學」,陳泗治為合併後首任校長。
3 月,男生宿舍落成啟用。
7 月20 日,淡江中學創辦人偕叡廉博士病逝,葬於淡江校園內之馬偕家族墓園。
3 月9 日,本校大禮拜堂暨宗教活動中心落成啟用。
5 月,稱「私立淡江高級中學」迄今。
日本茗溪學園高校來訪,開啟淡江國際交流。日後陸續有日、菲、加拿大、韓等國之學校與本校締結姊妹校。
9 月 1 日,女生教室大樓(今高一大樓)於新學期落成啟用。
8 月,設立音樂班與美術班。開始本校多元辦學發展。
本校成立綜合高中。除學術學程自然組、社會組外,設有資訊、美工、幼保、商經,以及美語、日語等外語學程。以落實本校因材施教、適性發展的教育目標。
3 月4 日,綜合教學大樓落成正式啟用。為本校跨入廿一世紀的領航建設。
6 月27 日,本校姚聰榮校長率師生組拔河隊至加拿大尋根,並協助淡水鎮與牛津郡締結姊妹市。除拜會Woodstock 市政廳、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,並與馬偕博士四位孫輩敘舊。此行更是本校邁入國際化,擴大辦學領域的前導行動。
6 月2 日,馬偕博士逝世百週年,郵政總局發行紀念郵票,臺灣舉行系列慶祝活動。馬偕博士第三代偕約翰博士回到淡江中學參與追思活動。
12 月15 日,由1925 年所建之女生體育館,改造之純德幼兒園校舍和幼保教室完工啟用,成立「淡江幼保」教學園區,為本校第一個浴火重生的古蹟。
3 月,偕叡廉紀念公園落成,園區內校史館、臺灣農村文物館、實習商店尋根園、原住民石板屋同日正式開放,由偕叡廉三女偕瑪烈親臨揭幕。
8 月,本校強化雙語教學,引進外籍教師,採英語分級教學。
3 月,本校紀念橄欖球 80 週年,臺灣橄欖球開球紀念碑落成。
3 月,紀念本校男子中學部設校90 週年,「淡中園」、「埔頂鐘塔」落成,李登輝總統揭幕鳴鐘。
2 月,本校建攀岩塔,推動探索教育。
3 月,慶祝八角塔建成八十週年,舉行校慶紀念活動。
6 月,第一屆成長營,高二學生赴高雄荖濃溪泛舟,改變以往畢業旅行方式。
3 月,前女學部校舍純德大樓建造九十週年,舉行感恩禮拜。
3 月,臺灣「二二八事件」六十週年,本校立「埔頂二二八蒙難紀念碑」,以感念殉校師長。
3 月,創設小學部,整修前純德大樓(善樓)為小學校舍。
3 月,藝能大樓暨溫水游泳池落成啟用。
6 月 4 日,小學部新建教室大樓「純德堡」落成啟用。
3 月,舉辦「淡水中學校建校百週年」系列慶祝活動。
林間教室(榕楓亭)重建工程開工。
開辦人文社會班,在「關懷」的視野上,深耕在地,放眼世界。